聚焦种源攻坚、数智升级与生态共建—东北养猪交流会暨第三届黑龙江TOP40猪业峰会综述
日期: 2025-10-15 11:16:26|点击: 14|分享到:

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东北猪业在挑战中孕育新机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和生猪产业振兴的“希望田野”,凭借黑土地资源禀赋,承载着“粮仓托举猪仓”的使命。然而,当前行业正面临供需失衡、成本高企、疫病频发、种源依赖等多重挑战。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在东北养猪交流会致辞中指出,东北玉米、大豆产量占全国40%~50%,饲料成本较南方每吨低150~200元,形成了显著的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种源自主率不足50%、智能装备国产化率仅30%、疫病防控技术滞后2至3年、区域协同壁垒凸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进一步以“消费上不去、产能难下来、降本空间小”等概括了行业当前的内卷困局,强调“微利成常态”已成为新周期下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本次大会的召开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东北猪业需通过南北协作打破信息孤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亟须以科技赋能驱动全链条升级,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松林指出,东北需探索“南猪北养”新路径,通过开放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正业生物作为中国动保行业首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其从1949年哈尔滨兽医生物药品厂到今日的国际技术整合者的发展历程,正是东北企业依托创新实现跨越的缩影。此外,大会同步发起的“破内卷、去产能”倡议及中畜养猪大会启动仪式,标志着行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协同的集体行动,为东北猪业在新周期中实现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平台。

 

核心挑战与深层矛盾:
种源、疫病与成本的三重压力

 

种源依赖成为产业自主最大短板。于康震披露的数据显示,东北核心种猪自给率低于50%,成为产业链安全的核心隐患。北京首农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宁在抗病育种专题报告中指出,我国种猪基因多依赖欧美引进,本土化选育进程缓慢,导致猪群适应性差、疾病风险高。他提出,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培育抗病力强的猪种,是降低养殖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然而,当前东北在育种研发投入、人才储备与技术推广上仍与南方存在差距,亟须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盟。

  疫病防控技术滞后与区域协同不足。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与市场总监王红岩、殷生章等专家在疫病防控专题讨论中强调,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仍是东北养猪场的最大威胁,但防控技术整体落后国内先进地区2至3年。三省一区在检疫标准、数据共享、应急响应机制上存在壁垒,导致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加剧。正业生物推出的“正圆瑧”“正伪净”等明星产品虽获市场认可,但整体解决方案的普及率仍需提升。山东新航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朱琳娜、山东海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金党等进一步指出,营养调控与生物安全体系的协同不足,使得养殖场在疫病压力下陷入“用药增加—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

  成本优化触及天花板,养殖效率待突破。嘉吉数聚专嘉全国负责人王亚当直言,在猪价与原料价格双波动的背景下,稳定提高母猪生产效率(PSY)是破局关键。当前东北规模化猪场PSY水平参差不齐,与北欧25~30头的标杆差距显著。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根伙深入剖析了行业“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必然性,指出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通过精准营养、智能管理等手段挖掘降本潜力。恒众(天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吕全周、河南新逻辑营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奇等企业代表则从饲料替抗、精准饲喂等角度提出技术方案,但均强调“技术落地需匹配管理升级”。

 

破解路径与创新实践:
科技赋能、数智化与协同生态

针对种源攻坚与育种体系重构。于康震提出,需实施“种源自主化攻坚”,建立三省一区联合育种机制,统一标准、共享数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德兴股份董事长姚辉德分享了北欧农场模式在东北的本土化实践,通过引进长白、大白等高效种猪,结合东北气候特点优化饲养工艺,使养殖成活率提升至92%以上。李宁团队则展示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蓝耳病抗性猪种的成果,预计不久可实现商业化推广。

数智化驱动从“经验养殖”到“AI决策”。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素文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数据运营体系的构建路径: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环境、生长、健康数据,利用AI模型实现发情预警、疫病预测、精准投喂等功能。北京小龙潜行科技有限公司CEO鞠铁柱等在企业论坛中进一步补充,指出智慧畜牧需打通“数据—算法—决策”闭环,例如影子科技的智能环控系统已帮助黑龙江某大型猪场降低能耗15%。嘉吉公司高管卓文强则强调,数智化需与管理融合,如通过PSY动态监测调整营养策略,实现“吨饲料出栏头数”最大化。

南北协同与产业链整合。大会专门设置“破内卷、去产能”倡议仪式,推动南北企业共建产能调控机制。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远飞、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等企业代表指出,东北可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南方产能转移,但需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与精深加工体系。哈尔滨祥云生猪饲养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清山、佳木斯星海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监事逯艳杰等东北养殖企业负责人则呼吁,建立东北猪肉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品质溢价打破低价竞争。此外,正大生物技术总监赵宝凯,黑龙江省饲料工业协会会长、谷实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学中等提出,通过“饲料+动保+金融”一体化服务,帮助中小养殖场降低综合成本。

 

未来愿景与行动倡议:
从“供给基地”到“标准输出”

 

面向2030年,于康震为东北猪业描绘了清晰蓝图:科技贡献率超65%、规模化养殖率超80%,构建种源、装备、数字防疫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这一愿景的实现需依赖三大支柱:

其一,技术标准化输出。东北需将种养结合、北欧养殖模式等成熟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并通过TOP40企业联盟向全国推广。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强调,标准化是应对价格波动的基石,需建立从育种到屠宰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其二,全球资源整合。宋松林表示,正业生物将依托国际资本与研发资源,推动动保产品与技术方案的全球化输出。邵根伙则呼吁行业树立“长期主义”价值观,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提升产业链韧性。其三,政策与机制创新。与会专家建议,设立东北猪业振兴专项基金,支持种源攻关与智能装备研发;同时建立三省一区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疫病防控、环保准入与数据共享标准。

本次峰会不仅是东北猪业困境中的“思变之旅”,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宣言”。通过科技赋能、南北协同与生态共建,东北有望从猪肉供给基地转型为技术、标准与模式的输出高地,最终实现黑土地上“猪仓”与“粮仓”的共赢共生。正如李希荣所言:“僵局打破时,行业重洗牌。”东北猪业唯有以开放促创新、以协同破内卷,方能在新周期中赢得未来。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