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家禽》9/10期 || 是否有可能配制不含豆粕的动物饲料
日期: 2025-10-27 13:23:37|点击: 15|分享到:

替代这种基础原料既面临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鉴于欧盟及其他地区不断涌现的新动态,动物营养领域愈发关注一个关键问题:是否有可能配制不含豆粕的动物饲料。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陆续收到来自饲料行业从业者的咨询,他们都在询问不含豆粕的饲料配方是否可行。虽然这个问题的简短回答是明确的“可以”,但实际情况却远比这复杂。豆粕因其卓越的蛋白质含量、高消化率以及理想的氨基酸组成,长期以来一直是动物饲料的基石。用其他成分替代豆粕既面临挑战,也蕴含着机遇,这需要我们进行战略性调整,并且要充分认识到豆粕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来源的重要地位。

豆粕在家禽饲料中的作用

豆粕因其高蛋白质含量(通常在44%~48%)以及平衡良好的氨基酸组成而备受青睐,尤其是在赖氨酸方面。赖氨酸是单胃动物(如猪和家禽)的必需营养素,当其与玉米等谷物搭配使用时,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豆粕良好的可消化性和适口性,使其成为优化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甚至动物健康的理想成分,这一点在最新的研究证据中得到了证实。然而,对豆粕的依赖也引发了关于可持续性、贸易依赖以及价格波动的担忧。

然而,大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在主要出口国家的森林砍伐和碳排放,促使了更严格的法规出台。例如,欧盟已经推出了旨在减少与森林砍伐相关进口的可持续性倡议。

这些因素促使欧盟饲料行业探索替代蛋白源,而其他依赖豆粕进口的国家也在密切关注这些发展动态。

豆粕的可行性替代品

目前,已有多种蛋白质来源被研究作为豆粕的潜在替代品。正如以往一样,每种替代品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性,必须经过仔细权衡,以确保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养殖的盈利能力。以下是一些迄今为止研究较为深入的替代品:

● 菜籽粕(油菜籽粕)

菜籽粕的粗蛋白含量大约在35%~40%。尽管其氨基酸组成相对较为理想,但与豆粕相比,其赖氨酸含量较低。此外,菜籽粕中含有硫代葡萄糖苷,这种物质可能会损害甲状腺功能并降低适口性,从而限制了菜籽粕的使用。育种工作已经降低了这些抗营养因子(ANFs),提高了菜籽粕在家禽

饲料中的接受度。在加拿大,菜籽杂交品种已经能够完全替代豆粕,且没有任何问题。

● 向日葵粕

向日葵粕的蛋白质含量介于28%~42%,具体取决于是否经过脱壳处理。由于其纤维含量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家禽饲料中的使用,但与谷物搭配效果良好,特别是对于反刍动物来说更

是如此。向日葵粕在许多地区都有供应,是平衡日粮中的可行替代品。唯一的问题是,当它来自不遵循类似质量标准的国家时,其质量参差不齐。

● 豌豆蛋白及其他豆类

豌豆的粗蛋白含量约为23%~25%,富含赖氨酸,但缺乏蛋氨酸等含硫氨基酸。豌豆蛋白易于消

化,且不含其他豆类中存在的许多抗营养因子。豌豆蛋白可以部分替代豆粕,特别是在猪和家禽的饲料中,尽管需要仔细平衡能量和氨基酸。其他豆类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但它们也可以成为替代豆粕的蛋白质来源组合的一部分。

● 玉米麸皮粕

玉米麸皮粕是玉米湿法加工的副产品,蛋白质含量约为60%,富含含硫氨基酸,但赖氨酸含量较低。其高能量含量使其适合用于家禽饲料,尽管缺乏赖氨酸,需要通过添加其他蛋白质来源或合成赖氨酸来补充。

● 动物蛋白加工品(PAPs)

诸如肉骨粉和家禽副产品粉之类的副产品富含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此前,由于对牛海绵状脑病(BSE)的担忧,这些产品曾遭遇监管挫折。然而,随着安全标准的提升,对动物蛋白加工品(PAPs)的兴趣已经重新燃起。PAPs特别适合用于非反刍动物的饲料,但饲料厂却不太愿意使用它们。

替代豆粕的挑战虽然存在替代品,但从豆粕转型并非没有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 营养不平衡

许多替代品在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上存在不平衡,除了目前常用的4~5种限制性氨基酸外,还需要额外添加合成氨基酸。然而,合成氨基酸不仅价格较为昂贵,而且并非总是容易获得。实现正确的营养平衡对于维持动物的生长和生产力至关重要。

此外,不能过度依赖合成氨基酸,因为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为了保持营养的适当平衡,仍需提供一定量的天然蛋白质。

● 抗营养因子(ANFs)

菜籽粕和一些豆类等成分含有抗营养因子,包括单宁和蛋白酶抑制剂。这些化合物会降低营养吸

收和动物性能。热处理、挤压和发酵等加工技术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但可能会增加成本。然而,就像菜籽的情况一样,通过育种去除这些抗营养因子是最佳选择,但这需要时间,特别是当目标是非转基因杂交品种时。

● 经济可行性

替代品的成本效益因地区而异。在豆粕丰富且价格实惠的地区,替代品可能难以与之竞争。然而,

在豆粕供应有限的地区,当地的蛋白质来源可能会提供经济优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讨论价格,因为我们正在将讨论限制在因非营养目的而排除豆粕的情况。

● 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在许多地区,昆虫蛋白、某些豆类等替代品供应有限。要扩大生产以满足全球需求,需要基础设施、供应链和耕地(始终供不应求)大量投资。

成功实施的策略

若要在不降低生长性能的前提下替代豆粕,配方师必须采用战略性方法:

● 混合多种蛋白质来源:将具有互补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来源进行混合,可以减少对任何单一成分的依赖。

● 补充合成氨基酸:添加合成氨基酸能够纠正替代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不平衡。在此过程中,配方设计需要精确到第10种必需氨基酸,而不能仅局限于目前常用的4~5种。

● 改进原料加工:通过采用发酵等技术,可以提升原料的消化率,减少抗营养因子,进而增强替代品的营养价值。

● 精准营养:精准饲喂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营养物质的供给更加精准,从而有效减少浪费并优化动物的生产性能。

案例研究

来自研究机构和农场的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不含豆粕的饲料配方是可行的。例如:

● 豌豆和菜籽粕在猪饲料中的应用:试验表明,当饲料配方平衡得当时,用豌豆和菜籽粕替代豆粕并不会对生长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 昆虫蛋白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粉虫和黑水虻幼虫可以替代家禽饲料中的豆粕,而不会对生长或饲料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发现突显了量身定制的配方和持续研究以优化替代蛋白使用的重要性。

环境与监管因素

如前文所述,可持续性问题是推动寻找替代品的明显驱动力。欧盟的绿色新政以及其他相关倡议

均致力于在农业领域推广环保实践。减少与森林砍伐相关的进口产品,如大豆,与这些目标高度契合。

监管变化也在扩大对昆虫蛋白和动物蛋白加工品等新成分的接受度,为饲料行业创造了新的机会。少数几个国家控制着大多数大豆出口的事实,并没有让许多买家对长期供应充满信心。

结论

依据欧盟的观点,鉴于环境、经济以及监管层面的压力,不使用豆粕来配制动物饲料不仅可行,而且愈发必要。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精心设计的配方、对替代品的战略性运用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

生产者必须与营养学家密切合作,以确保在适应不断演变的行业需求的同时,维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盈利能力。通过有效利用替代蛋白源,饲料行业能够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

文章摘自:2025《国际家禽》9/10月 第125期

其它新闻